CM兄曰:
「你當然可以把這些前提和背景剔除,然後堅定地認為某情景和他情景可以套用同樣的原則。在一百年前,甚至一千年前,這樣作還或許有效。如今,各種互動關係、機會、限制等已經不可能概括地一言蔽之。這是我的理解,因為人,已經不再單純。」
余則在此應曰:
凡史書究其本,與新聞,路邊社,youtube等,均是人言。既是人言,必有視角,故必有盲點,可見於論者何所取,何所捨。捨者多為兄所言,互動關係、機會、限制也,故史難免簡化,亦令CM兄錯覺今日「不再單純」。縱百年身後,回顧今日事件,未來人亦必感到不翔實也。
余以為古代社會並不比今天簡單,今日社會亦不比舊日社會複雜。以史鑑今,要在類比恰當,應注意之處注意,旁支者應捨則捨,史家功架在此矣。故余詰問若虛兄「上海傳媒博客與香港傳媒博客有甚麼決定性差異」,無從解釋何以厚上海傳媒而薄香港之,至今尚未得答,誠憾事也。
P.S. 要寫成白話文嗎?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1 則留言:
遺漏了這一篇,抱歉。
嗯,當其時寫「因為人」之後,已覺不妥。
我想說,人,之所以不再單純,因為人與物以及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已經比往日(尤其百年前、甚至千年前)複雜了很多很多。尤其過往中國古代社會,人面對的「土地」/「家」已經佔了對生命理解的大部分。
抱歉,或許我該說「因為人與物以及人與人的相互關係」而非單是「因為人」。
如今,國人的眼界和心靈投射,已經不止于土地和家。這個眼界和投射,不但因為教育和接觸,也因為心靈的開放。
百年後回看,不敢說,因為社會變遷的速度和轉折,非我所能理解。
若從我代若虛去理解你的「厚上海傳媒而薄香港」之論,其一「於我合理」(但未必盡然)的解釋是,前者處於上升軌,後者出於下降軌。不是點對點比較,而是有方向的綫性比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