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轉內銷,原貼在C.M.處,又補又修重貼。
無用之長物,日語的意思是看來有大用,但實際上是無用的東西,中文應該稱為大而無當。
這幾天我在努力想, 高鐵是否已經是無用之長物. 理據是: 飛機的載客能力與成本效益已經比一百年前高得多, 而高速公路也已經十分完善。 另一方面,普通鐵路提速後已經可以去到一百八十公里(廣九段為例), 其實運載力已經達到當年國父構想的二十萬公里大鐵路。
(八卦是, 結果國父忙著革命, 一公里鐵路都沒建成)
然而高鐵的建築成本極高, 又不能用回原來的路軌, 運載的也不以貨物為主, 就好像今天手提電話大流行的今日提出要大力建設固網電話一樣, 是否多舊魚?
(林忌寫歐洲經驗, 佐證我的想法是對的)
再回望高鐵的老祖宗, 日本的新幹線, 想到的理由是: 讓二三線城市連接大都市更便利. 讓比較內陸的城市以比較低廉的建設與維護費用(火車站 vs 飛機場)連起來.
有效幅射範圍, 無責任推算, 應該是大都市四小時車程以內(高鐵三小時, 去車站半小時車程, 下高鐵後去目的地半小時車程)
只是時代不同了, 香港就算因為高鐵而可以跟福建, 江蘇, 甚至廣西等連動, 又有甚麼可以連動?
香港起高鐵, 成本真的太貴, 真的要起, 就只能想盡辦法提高, 高鐵帶來的效應.
想到的利益之一, 是工廠可以再往北移入一點, 前舖後廠的距離可以再拉遠一點.
成本降低下來的話, 油價提高一點的話, 就可以驅使更多人選搭高鐵, 而不用那麼多私家車. 如米搞兄言, 美國私家車普遍是因為油便宜, 中國沒條件那麼用油, 不控制一下可會吃大虧的. 至於面子問題, 只要最後半小時車程用汽車迎接也可以, 觀念可以改變的.
中國要搞高鐵, 優勢是票價可以不為市場主導, 也有足夠大的市場區間可以拉上補下, 這是台灣高鐵無法做到的.
(補一個資料, 深圳飛北京, 折扣可以去到3.1折, 即RMB550就可以買到! 高鐵去不到這個價格很難競爭)
一個小八卦: 日本研究新幹線正是在二次大戰時期, 目的正是鋪在中國大陸上, 以便統治. 當時火車時速八十公里, 已經比當時的汽車耗油更少, 速度更快了.
(量子補充, 世界第一條高鐵, 在东北。沈阳到大连,名为亚洲号,时速140公里,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四四年,十年间运行无阻,一直到被美军炸毁为止。日本人对东北是下了本钱的,在后期,东北的GDP 已经超过日本,日本的军火主要是在东北生产的。)
2009年10月30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7 則留言:
美國私家車普遍是因為油便宜?
你一定未去過美國?
原因很多,但油便宜是肯定的。
我幫你查了:
26/10,零售價含稅全美國最貴在三藩市,USD 3.045/gallon。
http://www.eia.doe.gov/oil_gas/petroleum/data_publications/wrgp/mogas_home_page.html
1 gallon = 3.785 litre
而一個big mac大約USD 4.05
http://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2080424AARDNDM
你說說看?
>在后期,东北的GDP 已经超过日本,日本的军火主要是在东北生产的
這說法有點怪,可有實據﹖
方老師,冤有頭債有主,滿州國的情況我知之甚淺,你問量子找資料好了。
你覺得我跟這人還有得談的嗎﹖
先不說他本人不蒲頭, 滿州國資料完全中性, 何不先問看看?
滿州國資料是中性,但這人不中性。這人夠膽說自己胡說八道也沒所謂,那麼我又何必跟他談﹖
你不懂不是問題,我只是問問。但你叫我問他,跟這種人說話,是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
我對這段資料存疑,不關他的事。而是說滿州國經濟好過日本,這一點就已經令人生疑。日本對滿州國的策略是取得原材料和壓榨,怎會讓你的經濟比我好﹖
(當然,如果滿州國種植鴉片之類夠多,應該也製造到很大的GDP。)
維基的滿州國條目說了,滿州生產的鐵鋼和其他原材料幾乎都運往日本,那麼怎可能「軍火主要在東北生產」﹖
老實說我也想找到資料,不過沒時間。現在只看到英文維基的日本戰前GDP,和日文維基有句沒頭沒尾的﹕
「1931年には、日本国内の天然資源の総生産額は2億8300万円だった。不足分は海外からの輸入を行っており、それが2億2200万円だったことから、約60%の自給率といえる。」
另一段提及戰敗前的鞍鋼﹕
「しかし、日本の敗戦の色の濃くなった1944年に入ると、同年7月29日に鞍山の昭和製鋼所(鞍山製鉄所)など重要な工業基地が連合軍、特にアメリカ軍のボーイングB29爆撃機の盛んな空襲を受け、工場の稼働率は全般に「等しい低下を示し」(1944年当時の稼動状況記録文書より)たとしている。特に、奉天の東郊外にある「満洲飛行機」では、 1944年6月には平均で70%だった従業員の工場への出勤率が、鞍山の空襲から1週間後の8月5日には26%まで下がった。次の標的になるのではという従業員の強い不安感から、稼働率の極端な下落を招く事になった。」
另外幾段日文英文對照﹕
「1933年、鞍山での鉄の総精製量は43万トンであった。1941年には定期的に175万トンの鉄と、100万トンのスチールを精製できるようになり、1942年の大掛かりな設備投資によって、生産力が360万トンまで向上した。」
「In 1933, the total production of iron in the Anshan and Penhsihu factories was 430,000 tonnes. The Anshan Factories in 1941 regularly produced 1,750,000 iron tonnes and 1,000,000 Steel tonnes. The installation in 1942 increased its production to 3,600,000 tonnes and Penhsihu plant produced 500,000 tonnes. In addition, the Tungpientao factory had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800,000 tonn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Japan's expansion, the Japanese economy expanded considerably. Japanese iron production rose from 3,355,000 tonnes in 1937 to 6,148,000 tonnes in 1943.[citation needed] Steel production rose from 6,442,000 tonnes to 8,838,000 tonnes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 In 1941 Japanese aircraft industries had capacity to manufacture 10,000 aircraft per year. From 1941 to September 1944 defence production (including airplanes and vessels) rose by 94%.[citation needed] Much of this economic expansion benefitted the "zaibatsu", large industrial conglomerates.」
中文維基聲稱說後期滿州國工業超過日本,但英文版沒有這樣說,只說滿州國在東亞經濟僅次於日本和蘇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