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

死讀書

讀書好,求真好,但用一副死腦筋去讀書,就是「學而不思則殆」。

一件事情發生後,隨著解讀的材料,解讀的人,與目的,事發經過就變得人言人殊。以順治皇帝早死一事為例,官方文獻說他是急病死的,但民間卻流傳著順治出家的傳說,後來鹿鼎記也寫進裡面。

史實要有可靠而全面的文獻與物證去支持,只要有新的證據就可以推翻,但傳說卻從來沒有這些要求,需要的只是「部分史實」與「片面合理的推論」,總之聽落「似層層」就可以了,夠誇張的話就是惡搞。

為什麼傳說能夠流傳,歷久不衰呢?因為那是「受眾想聽的」,原動力正是「八卦」與「有趣」,真實與否毫不重要。就算到了今天科學昌明,資訊發達,都會產生傳說,例如「李氏力場」,即使有好幾次破功,大家也知道是假的,但依然掛在香港人的口邊,存在心中。

傳說的價值,從來不是真實,而是真實之前的推測,與文藝素材,就似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創造出大量並非史實的故事,隨著文藝創作與推廣,日本人以三國演義再創作各類動漫作品,優而為之,見怪不怪。

除非事關自己身家性命財產及政治權利的歷史,其餘的對普通人而言,只不過是張三李四的故事,真實與否既不影響自己,錯了也不屬於大榮大辱。會在意的,大概只有何故吧?

只讀史書不思考,孔子已經說了,「則殆」。

P.S. 所以,當台灣人惡搞孫文時,角度早就跟立國的孫文截然不同,好像評價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一樣,既是帶動經濟向上的能幹總統,也是會跟萊溫絲姬在辦公室口交的「能幹」總統,毫無矛盾之處。但不同在於,孫文是台灣人明擺著惡搞,而克林頓的風流是本人在法庭親口承認的。

2010年11月13日星期六

孫文在台灣網路上

孫文雖然被稱為國父,但在當今台灣網路上,很多網民都知道他是個蘿莉控,相關資料都是在網上看回來的,我也記下了一些

先說「蘿莉控」一詞,本身就是網路文化的產物,雖然典出Lolita這本書,原詞是ロリコン,但經過網路的洗禮,已經大幅弱化模糊,甚至脫離了性,並不代表三次元世界的戀童癖,而只代表「極喜歡尚未發育的女性」。使用例子看這裡

而產生這個說法,主要的根據是大月薰。孫文邂逅大月薰時,她只有十一歲,而成親就在十六歲時。依今日的標準來說,不要說十一歲,十六歲也是太年輕了。

網民於是奔走相告,宣揚孫文是個蘿莉控,是很自然的事,誇大喧染,也是常態,見怪不怪。更因此惡搞成三萌主義,大童萌會,萌國等,二次創作更少不了。

miku唱三萌主義歌



「馬皇降臨」作者韋宗成準備推出的作品「大同萌會」。簡介是這樣寫的:「只喜歡蘿莉的孫中山...要改變人們的觀點,將自己對蘿莉的愛發揚到全中國!」

看倌到此,可以明瞭孫文在台灣已經不只是歷史人物,更是次文化的素材。重要的是,沒有人因此受罰。這一點其實是台灣社會進步的象徵。為什麼這樣說呢?

以前蔣中正威權時代,就曾經發生了大力水手事件,又稱柏楊案。當時兩岸政府同樣流行以言入罪,柏楊案正是典型的文字獄。但隨著開放黨禁,政治環境開放,政黨輪替後,國家再不需要借助偉人的神性,或者造神來鞏固其合法性,所以就連昔日要對之敬禮,各地的蔣公銅像都要被移走,中正棺材所在地慈湖的衛兵也一度被裁,孫文的神聖光環當然也隨之消退不少,網民安心惡搞而後快。

換句話說,台灣人現在不必因為批評甚至惡搞當代政治人物而入罪,完全不影響日常生活,枉論歷史人物。

這正是言論自由,也是免於恐懼的自由,是社會進步的象徵。